分类: 读书

自2022年夏天开始读书,在这里写一些读书笔记

  • 严歌苓《陆犯焉识》

    严歌苓《陆犯焉识》

    这篇文章在草稿箱中躺了有几个月了,由于一直在“忙”,所以这本书到现在也没有读完,目前大概读了有一半。没读完就没读完吧,先把这篇文章发出来,等全部读完了,再发剩下的部分。

    这是我第一次读严歌苓的小说,初读严歌苓,让我一下子从余华式的“暴力”文笔中难以转变过来。感触最深的就是严歌苓细腻的笔触,像涓涓细流一样汩汩流淌。

    严歌苓和余华的书虽然大都是描写苦难,但余华老师的苦难是让人绝望的,绝望到让人不敢读下去,《活着》尤为如此。而严歌苓的苦难是带着一点甜的,这点甜是苦难留下的,正是这点甜让人不那么窒息,让人感到还有希望。

    《陆犯焉识》这本书,目前读到了180页,正好看完了“重庆女子”韩念痕这一章,这一章是对陆焉识身世的补充。所读的这前半部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作为“老几”的陆焉识在西北大荒草漠的监狱里的故事,以及从监狱出逃的经历。

    在西北大荒草漠的监狱里,故事主要围绕“场部礼堂的电影”展开。“老几”为了看一眼电影里的女儿,用欧米茄贿赂邓指,从这块欧米茄开始,引出了“恩娘”一章,这一章是穿插进来的,用来铺垫“老几”的身世。紧接着是“加工队”和“梁葫芦”,用来描绘监狱生活。这里的人谈不上好与坏,你说他好,可他们都是犯人,你说他坏,可他们也有好的一面,梁葫芦就是这样的人。然后是“场部礼堂”和“电影”,这两章最为感人,这里不再多说,需要亲自读才能体会。最后是“出逃”,出逃期间,穿插了“冯婉瑜”、“上海1936”、“上海1963”和“重庆女子”四章,通过这四章,让我们对陆焉识的身世背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之后就是“自首之后”,这一章我还没有开始读,不过在此之前,故事里就已经交代了焉识想要自首的想法。这里我感觉有一点惋惜,“老几”冒着生命危险好不容易逃出来,为了不打扰家人,在偷偷地看过了家里的每一个人之后,选择了自首。惋惜归惋惜,不过也能理解,因为他是越狱跑出来的,为了不给家人带来麻烦,选择了葬送自己。

    真的很感叹严歌苓的手法,这么多的穿插转场,却能做到流畅而自然,真的厉害,不愧是大碗级别的作家。

    这本书被导演张艺谋拍成了电影,名字叫《归来》,可惜只拍了后半部分,如果完整地拍下来,肯定更好看。电影我还没有看,我想在看完整本书之后再去把电影看一遍。严歌苓的书真的很适合拍电影,细节拉满。她的书也没少被拍成电影,像《金陵十三钗》、《天浴》等。

    先写到这里,等全书看完了再接着水下半部分。

    书中的严歌苓签名

    下面记录了一些书中的经典句子:

    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笑。——恩娘 P38。

    一代代的小说家戏剧家苦苦地写了那么多,就是让我们人能了解自己,而我们人还是这么不了解自己。一定要倾国倾城,一定要来一场灭顶之灾,一场无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曾经是爱的。——监狱门诊部 P89。

  •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今天读完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短短一本书写完了许三观的一生。

    书中的许三观,从年轻时跟着别人去卖血,到后来被生活所迫被逼无奈去卖血。每一次卖血,都伴随着生活的变故,仿佛都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卖血,成了许三观的底牌,以致到了年老的时候,新来的沈血头不要他的血时,他哭了,围着街哭了好几圈,他哭他的底牌没有了,再遇到生活的变故不知道怎么办了……

    故事最后以三盘炒猪肝和一瓶黄酒结束,这两个意象贯穿全书,也贯穿了许三观的一生。

    余华的书总是这样力透纸背,看到表面现象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思考这个社会怎么了,许三观的悲剧不仅仅是许三观的悲剧,更多的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许三观一直存在,血头也一直存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罢了。

  • 余华《兄弟》上部

    余华《兄弟》上

    昨天去还《第七天》的时候,顺便借了余华老师的另一本书《兄弟》,当时是不知道分上下部的,回家快看完了才知道这本只是上部,看不到下部比较急人,不然我就不借这本了。

    差不多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李光头和宋钢两个兄弟的幼年生活,他们因为父母再婚而成为了异姓兄弟。兄弟两个性格迥异,李光头玩世不恭,用他母亲李兰的话说是“混世魔王”,而宋钢正直厚道,他们都像各自的父亲。

    这部主要写了文革时期的一些事。他们的父亲宋凡平被红卫兵暴揍而死,母亲李兰在上海治疗偏头痛,兄弟两个在这期间互相依靠、形影不离,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或者说亲情。在看到宋凡平为了去上海接他的妻子偷跑出来,在车站被红卫兵打死这一部分时,以及李兰回来给她的丈夫收尸时,真的想求余华别再写下去了,真的太残忍了,泪水几次在眼圈打转,却哭不出来,压抑、难受充斥胸间。

    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那个时代的错。

    不知名书友的标注

    这部的结尾,他们的母亲李兰也死了,兄弟俩人成了孤儿,不过宋钢答应了母亲的遗嘱,向李兰的坟墓保证:“妈妈,你放心,只剩下最后一碗饭了,我一定让给李光头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了,我一定让给李光头穿。”

    下部应该是兄弟俩走入社会后的故事了,不知道结局怎样,等能借到下部了再看吧。

  • 余华《第七天》

    余华《第七天》

    今天,读完了余华的《第七天》,书是图书馆借的,书皮有点破,但里面还很好,并不妨碍阅读。

    本书视角很新颖,主要记叙了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的经历,描述了在“那个世界”的所见所闻。通过死后的视角痛批了现实世界的黑暗,同时也描绘了“死无葬身之地”的美好,“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这种真正和谐而美好的社会就像伊甸园一样,在现实世界中注定是不存在的。

    余华老师这本书写的很真实,超级真实,真实又大胆。书中通过杨飞死后的视角揭露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些黑暗社会现象,比如婚内出轨、计划生育、食品安全、刑讯逼供、卖肾……同时书中也不乏温情之处,比如主人公杨飞和养父杨金彪之间的父子情,鼠妹和伍超之间的爱情等等。不得不赞叹余华老师的水平之高,用荒诞的视角描绘出这个真实的世界。

    本书通过描绘“那个世界”的美好,折射出作者对美好世界的殷切期盼。引用全书结尾以结束本文:

    他惊讶地向我转过身来,疑惑的表情似乎是在向我询问。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第七天》结尾
  • 初读余华早期作品《我胆小如鼠》

    余华《我胆小如鼠》

    今天在图书馆蹭空调,读完了余华的《我胆小如鼠》。这本书收录了余华早期的三篇短篇,分别是《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

    第一篇题目就是书名。该篇写于1996年,属于转型后的作品,和《许三观卖血记》风格类似,延续了余华一向残酷的风格,读完感觉比较压抑,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小说主要记叙了少年杨高内心的成长,从一开始的胆小如鼠被人嘲笑,到最后拿刀要劈吕前进。文章虽短,但力透纸背,充满了对小人物的怜悯与同情,对吕前进们乃至社会的讽刺。小说虽然写于1996年,但描述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让人深思。

    至于后两篇《夏季台风》和《四月三日事件》,是余华转型前的作品,分别写于1991年和1987年。先锋派意识流,比较难读难懂。《夏季台风》勉强读完了,有点不知所云。《四月三日事件》简单浏览了一遍,直接放弃。

    可能读的书比较少,感觉还是现实主义小说比较好读。

  •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封面图片

    前段时间读完了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主要是记录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手记,以及以路遥先生的一些文集,是路遥先生的绝笔之作。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是多么的不容易,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自我斗争,如何历经近十年才完成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读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关于做人的、做事的、写作的等等,尤其是文学方面,一些思想值得好好研究学习。

    向“最美奋斗者”路遥先生致敬。

  • 路遥《人生》

    路遥《人生》

    今天读完了路遥十四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路遥的文字,总是给人一种亲切而美好的感觉。

    刚读一半的时候,以为主角高加林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当读到他抛弃了刘巧珍的时候,发现原来他是个“渣男”。

    可惜了刘巧珍,对于高加林的结局只能说自作自受。以下摘抄书里的一段话,作为对本书的一个感受吧: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得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另外,本书的电视剧版本改编比较大,原著中高加林没有去上海,而电视剧里去了上海。

  • 陈忠实《白鹿原》

    陈忠实《白鹿原》,20周年精装典藏版

    昨天晚上,读完了陈忠实53万字的《白鹿原》,我读的这本,是专门买的20周年精装典藏版,这个版本是未删减的足本。

    这本书读完的时候,感觉胸腔里憋着一肚子话,却不知从何说起,让人感觉闷闷的。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真实,无比的真实。真实的人物,有血有肉;真实的叙事,感觉身临其境。读这本书,又像是听一位老者讲那原上过去的故事,让人入迷,让人沉醉,让人流连忘返。

    这本书里所描绘的人物性格是丰满的,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就算是腰杆子又直又硬的主角白嘉轩,也曾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又如曾经和白灵海誓山盟的鹿兆海,最终却也娶妻生子有了家庭。看过别的书评,当这本书里的一些人物滤镜碎了一地的时候,有些人就接受不了了。但我觉得正是这样,人物才更真实,才更立体,性格才更饱满,更接近于现实中的人,更真实。是啊,这应该就是人性吧,人性在多数情况下是经不起考验的。

    这本书里比较喜欢的一个人是朱先生,这人一身正气,是白鹿原的精神支撑。白嘉轩主持白鹿原上大大小小的事务,而朱先生为白鹿原提供了精神上支持。 这点在朱先生死时,“万人送行”的局面可以看出来。朱先生是个好人,是个好先生,一生教书育人,为民请请愿。曾先后做过很多大大小小的事,为人民为历史所记忆。例如禁烟犁毁罂粟的故事,只身赴乾州劝退清兵总督的冒险经历,家门口栓狗咬走乌鸦兵的笑话,放粮赈灾时自己背着干粮等等等等。当书读到朱先生死了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本书真的快要结束了。

    除了描绘原上的故事,这本书还有对于革命的描写。从最开始的农协开始,到被国民党残害而到转到地下,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内战胜利。这里面伴随着很多爱恨情仇。虽然描写的是白鹿原上的革命,但实际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一个个有血有肉敢想敢干敢爱敢恨的年轻一代为了革命奋不顾身前仆后继,才有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才有了今天的安稳生活。这里面出现的几个典型人物有鹿家的两个儿子兆海和兆鹏,白家的白灵。白灵为了革命牺牲了,死于党内极左思潮下抓内奸时,被活埋了。鹿兆海加入了国民党,守护潼关的时候也牺牲了,鹿赵鹏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最后不知所终,可能也牺牲了吧。革命的果实确实是来之不易,是多少中华好儿女的鲜血换来的。

    书中的一些女性人物多是悲剧的,典型的如田小娥,她是被封建礼教残害的女性,同时她也体现着对于封建礼教的抗争。还有冷先生的女儿冷秋月,如果说她是死于她的公公和她的亲爹,倒不如说她是死于封建礼教的压迫。如果她能有勇气改嫁,离开这个鹿家,或许会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书中还有很多的人物和故事,需要亲自去读才能体会。这不愧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白鹿原上五十年的沧海桑田像快进的电影一样,一幕幕的在眼前掠过。完看真的让人有哭有笑有悲伤有难过。真的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伟大作品。感谢陈老。

    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

  • 路遥《平凡的世界》

    路遥《平凡的世界》

    2023年的1月14日,翻开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页。终于在5月10号的中午,全部读完了全三部。

    断断续续的读,历时四个月。读的过程中,不禁一次又一次的感叹,这本书写的是真的好,尤其是路遥先生对景物的描写,真的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里面的故事情节,真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读第一部的时候,曾一度为孙少安和田润叶的之间的爱情难受了好几天,感到深深的惋惜。第一部是苦难的,但苦难并没有把人们压倒,人们仍然在苦难中负重前行,生活还要继续。

    时间来到了第二部,在第二部里面,中国的社会正如死去田二的“名言”所说的那样,“世事真的变了”。农民开始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正是在这个时候,主角孙少平开始了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理想的苦难之路。他来到了黄原城,开始了揽工汉的生活。他和一般的揽工汉不同的是,沉重的劳动和身体的疼痛并没有压垮他对精神不懈追求的脚步——白天上工晚上读书。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了和田晓霞的进一步的交往。

    到了第三部,地点来到了大牙湾煤矿。是的,孙少平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初来的时候,有的人觉得苦和累,该走的都走了,但是孙少平却欣然接受。是啊,这是他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才来到的地方,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最起码有了安稳的吃饭和睡觉的地方,甚至还有高高的工钱。当然,这一部也是令人最难受的一部,尤其是田晓霞的死,真的让人很难接受,看的时候真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但是后来,我自己也想通了,田晓霞太完美了,她大概不能属于这个平凡的世界吧。

    在整个故事走向结尾的时候,作者把曾经塑造起来的一样样美好的东西在一个个的毁掉,不免让人叹息。出车祸的李向前,死去的田晓霞,离婚的杜丽丽,得了绝症的贺秀莲,毁了容的孙少平,甚至死去的煤矿班长……

    也不能说是作者故意毁掉,大概这就是平凡的世界的吧。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正如孙少平那样,我们要自食其力,在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劳动,不能放弃理想,不能放弃看书和学习,更重要的是不能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 柳建伟《北方城郭》

    柳建伟《北方城郭》

    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柳建伟的《北方城郭》读完了,这是一部54万字的官场反腐小说,和《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古船》并称“新时期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四大名著”。

    读完后,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人物,一个是县委副书记李金堂,一个是戏曲家欧阳洪梅,然后就是暴发户申玉豹,中华通讯社记者白剑,以及珠宝商人林苟生。

    书中所展现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欧阳洪梅是一个矛盾体,对李金堂的爱与恨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个人是一个十分清醒又矛盾的人。李金堂的各种老辣的手段让人心有余悸,正如书上写的,这个人从未败过,用欧阳洪梅的话说,怎么可能有从不失败的人。所有的人都败在他的手段下,能打败他的只有欧阳洪梅,她录下了他们谈话的重要录音,却在只播放了几句话后,又歇斯底里地把磁带销毁了。

    最后白剑累了,够了,或者说是厌恶了这片土地,只身去了法国。李金堂退隐了,欧阳洪梅大概是出家为尼了,林苟生和三妞终于走到了一起,刘青松和庞秋雁被调去了大别山。结局可以说都适得其所,也算是一个圆满。

    还算是不错的一本书,虽算不上荡气回肠,但把官场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也能让人了解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