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余华

余华《兄弟》上部

余华《兄弟》上

昨天去还《第七天》的时候,顺便借了余华老师的另一本书《兄弟》,当时是不知道分上下部的,回家快看完了才知道这本只是上部,看不到下部比较急人,不然我就不借这本了。

差不多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李光头和宋钢两个兄弟的幼年生活,他们因为父母再婚而成为了异姓兄弟。兄弟两个性格迥异,李光头玩世不恭,用他母亲李兰的话说是“混世魔王”,而宋钢正直厚道,他们都像各自的父亲。

这部主要写了文革时期的一些事。他们的父亲宋凡平被红卫兵暴揍而死,母亲李兰在上海治疗偏头痛,兄弟两个在这期间互相依靠、形影不离,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或者说亲情。在看到宋凡平为了去上海接他的妻子偷跑出来,在车站被红卫兵打死这一部分时,以及李兰回来给她的丈夫收尸时,真的想求余华别再写下去了,真的太残忍了,泪水几次在眼圈打转,却哭不出来,压抑、难受充斥胸间。

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那个时代的错。借用书上不知哪个书友写的两行字作为总结:一个民主与法治受到践踏的时代!红卫兵,文革走狗而已。

不知名书友的标注

这部的结尾,他们的母亲李兰也死了,兄弟俩人成了孤儿,不过宋钢答应了母亲的遗嘱,向李兰的坟墓保证:“妈妈,你放心,只剩下最后一碗饭了,我一定让给李光头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了,我一定让给李光头穿。”

下部应该是兄弟俩走入社会后的故事了,不知道结局怎样,等能借到下部了再看吧。

余华《第七天》

余华《第七天》

今天,读完了余华的《第七天》,书是图书馆借的,书皮有点破,但里面还很好,并不妨碍阅读。

本书视角很新颖,主要记叙了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的经历,描述了在“那个世界”的所见所闻。通过死后的视角痛批了现实世界的黑暗,同时也描绘了“死无葬身之地”的美好,“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这种真正和谐而美好的社会就像伊甸园一样,在现实世界中注定是不存在的。

余华老师这本书写的很真实,超级真实,真实又大胆。书中通过杨飞死后的视角揭露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些黑暗社会现象,比如婚内出轨、计划生育、食品安全、刑讯逼供、卖肾……同时书中也不乏温情之处,比如主人公杨飞和养父杨金彪之间的父子情,鼠妹和伍超之间的爱情等等。不得不赞叹余华老师的水平之高,用荒诞的视角描绘出这个真实的世界。

本书通过描绘“那个世界”的美好,折射出作者对美好世界的殷切期盼。引用全书结尾以结束本文:

他惊讶地向我转过身来,疑惑的表情似乎是在向我询问。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第七天》结尾

初读余华早期作品《我胆小如鼠》

余华《我胆小如鼠》

今天在图书馆蹭空调,读完了余华的《我胆小如鼠》。这本书收录了余华早期的三篇短篇,分别是《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

第一篇题目就是书名。该篇写于1996年,属于转型后的作品,和《许三观卖血记》风格类似,延续了余华一向残酷的风格,读完感觉比较压抑,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小说主要记叙了少年杨高内心的成长,从一开始的胆小如鼠被人嘲笑,到最后拿刀要劈吕前进。文章虽短,但力透纸背,充满了对小人物的怜悯与同情,对吕前进们乃至社会的讽刺。小说虽然写于1996年,但描述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让人深思。

至于后两篇《夏季台风》和《四月三日事件》,是余华转型前的作品,分别写于1991年和1987年。先锋派意识流,比较难读难懂。《夏季台风》勉强读完了,有点不知所云。《四月三日事件》简单浏览了一遍,直接放弃。

可能读的书比较少,感觉还是现实主义小说比较好读。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前段时间读完了余华的另一本书《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一本回忆题材的小说,记叙了主人公孙光林的成长历程。

初读这本书,感觉摸不着头脑,坚持读下去才会渐渐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在读的过程中,总能时不时地勾起自己童年时的记忆,随着作者的记叙,时而重现,时而消散,感觉很美好。

随着孙光林再次回到南门,随着那一声在细雨中的呼喊——“我要找孙广才”,故事结束了。到这里,可以看出孙光林成长了,从一开始的胆小、害怕,到后来敢于直呼孙广才的名字。

整本书是由孙光林支离破碎的回忆拼凑而成,读到最后全部弄懂后,反而感觉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以后有时间要再读一遍,到时候应该会是另一种感觉吧。

余华《活着》

余华《活着》

初读余华的《活着》,其实是在今年的夏天,当时读完有很多感慨,没有及时记下来。最近在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才想起这件事。

《活着》这本书读完是很压抑的,足足难受了好几天。书中透过徐福贵的讲述,记叙了一个从地主之家的少爷变为一个一无所有的无比悲惨的老农的一生。

福贵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仿佛上天对他的惩罚,又仿佛他早早就透支完了他一生的福贵,后半生只能在苦难中度过。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身边的人都是爱他的,不离不弃,至死不渝。他身边的人也是热爱生活的。妻子家珍起早贪黑、勤俭持家,即使生病后仍想着下地干活;儿子有庆每天光脚跑着去学校,跑回来喂羊,不分寒暑;女儿凤霞虽然是个哑巴,但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女婿二喜虽然偏头,但是有力气能干活;外孙苦根,多么可爱的一个孩子……

正是这样一群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才最让人难受,最接受不了的是有庆,多么好的孩子,最后竟然死在了给县长夫人献血,血被抽干栽地身亡……看到这里,呼吸都快停止了,难受的透不过气来。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福贵却坚强的活着,要是换一个人,可能也就随他们而去了吧。这种情况下,死容易,活着才是最难的。福贵从一个富家少爷,变成一无所有,最后亲人一个一个死去,思想和精神上得经受怎么样的打击,怎么还能够活得下去?

但是福贵还是坚强地活下来了,而且最后还买了一头叫福贵的牛,仍劳作在这片世代生活的土地上。

最开始看这本书,是气愤的,气愤福贵的不争气,气氛他败家。后来替他身边一个个离去的人感到惋惜。再到后来,有点佩服他,竟然还能独自活着。

是的,这就是福贵的一生,其实全书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福贵都没有想过死,他自已也没想过要怎么活,反正就是饿了吃饭,天黑睡觉,天亮干活。

这可能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论到了什么境况,都要坚强地活着,再惨惨不过福贵。顺其自然,珍惜身边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不要犯福贵的过错。